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

菊島黑寶石之美

玄武岩的定義
玄武岩英文Basalt,意思是一種黑色(或深灰色)含有鐵質的岩石。
而在岩石學上對玄武岩定義為:
基性岩漿噴發後,熔岩冷卻而成的一種火山岩。由於玄武岩是組成地殼海洋板塊的主要岩石,因此成為地表分佈最廣的火成岩之一。臺灣地區的玄武岩零散分佈於臺北到新竹間,而最主要分佈則屬澎湖群島(花嶼除外)。

玄武岩的特徵
玄武岩有很多特徵,但以下列幾個部份最為明顯:

1.地形特徵
玄武岩質的熔岩在火山岩漿中黏度最小,因此熔岩流出地表後為頂面平坦之方山地形,這也是澎湖群島無高山之主要原因之一。

2.節理特徵
熔岩冷卻後形成多樣化的柱狀或板狀節理構造,是玄武岩很重要的外表特徵。

3.外形特徵
當熔岩覆蓋地表時,由於含有空氣或水氣,在冷卻後會形成氣孔。
除常見之多孔狀外,尚有管狀之氣孔柱或片狀之氣孔群。
而因玄武岩組成的性質不同,造成外表顏色深淺不一,因此,又可分鹼性和矽質玄武岩。

資料來源:http://basalt.phhcc.gov.tw/txt/b/b01_01.asp

岩石成分

顏色
澎湖玄武岩呈現在地表之顏色自濃黑至灰黑,以至微褐灰色均有。濃黑者以鹼性玄武岩較多,其石基中含有較多量塵埃狀磁鐵礦;結晶較粗的玄武岩風化後,易呈微褐灰色;另多孔狀玄武岩風化後,較易生成灰紅色或淡紫色。顏色變化與岩石成分有直接的關係。

產狀 
澎湖玄武岩流分佈的產狀有層狀構造及不規則塊狀,少部份呈侵入岩脈,或是火山頸之構造出現(例小白沙嶼)。熔岩冷卻後的節理大部份呈現直立柱狀、水平板狀或傾斜柱狀等態。




桶盤嶼為群島中典型的漁翁島地層,
圖中玄武岩下方砂頁岩層(圖中黃色層),
它也是群島中最普遍的矽質玄武岩之代表 


桶盤玄武岩石柱澎湖縣桶盤嶼離島中矽質石柱群最為壯觀,譬為澎湖黃石公園

形成
火山熔岩中玄武岩岩質為黏度最小,經常形成平坦的方山地形,熔岩冷卻收縮後,會與附近岩石的垂直面形成柱狀節理,龜裂成五角或六角形,此種直立於地表的垂直柱狀節理,除北側港口外,環繞着盤桶嶼的四周圍。

石柱
  • 於中新世中期-1470萬年前及1080萬年前分別湧出地表。
  • 高度平均高約二十公尺,寬至一點五公尺;環島達三百柱以上。
  • 石柱崖頂長年經風化和侵蝕,逐漸形成緩和滑順的圓型。



小白沙嶼玄武岩保留區

小白沙嶼  行政區域屬白沙鄉。本嶼南部的熔岩臺地高約15~20公尺,約在1320萬年前由地底湧出海面而形成的小島,其玄武岩柱狀節理發達,部分成彎曲狀,氣勢磅礡。
  遠眺本嶼可見方山地形,島上有一片薄層殼灰岩 (coquina) ,非常的特殊。南臨海處為海崖,崖底常有崖錐堆積,島的四周為廣闊的海蝕平臺。



雞善嶼玄武岩保留區

雞善嶼
  雞善嶼行政區域屬湖西鄉,本島原為一熔岩臺地,由於激烈的海蝕作用而分割成大、小二島,退潮時可相連。雞善嶼大約誕生於1220萬年前,為典型的方山臺地之島,四周海崖的玄武岩柱狀節理非常清晰,大島的四周有四個海蝕洞,小島則是典型的玄武岩方山小島,柱狀玄武岩直挺挺地屹立在海中。


錠鈎嶼玄武岩保留區

錠鈎嶼   錠鈎嶼行政區域屬湖西鄉,由四個玄武岩的岩礁所組成。本島約在1180萬年前形成,由較緻密的玄武岩所構成。
  本島的地勢高低起伏,經風化與海蝕的作用後,海蝕柱成群發育,在海蝕柱間形成「一線天」的奇景,此種多樣的海蝕地形頗具有中國「桂林山水」之勢。



以下是另外搜尋的玄武岩圖片



西嶼大池遠眺玄武岩柱狀節理及海岸邊的礫石灘

鳥嶼東北岸海蝕洞 

大雞善嶼傾斜的柱狀玄武岩

小白沙嶼東岸的彎曲狀玄武岩
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